师资力量

导师介绍

当前位置: MEM教育中心 >> 师资力量 >> 导师介绍 >> 正文

王育晓

发布日期:2021年10月16日 11:13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姓名:王育晓

职称:教授,硕士生导师

专业:市场营销专业

电子邮箱:wangyuxiao1977@163.com

办公室:教5-516



教师简介

王育晓,女,汉族,1977年3月生,河南洛阳人。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,硕士生导师,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孵化与创新生态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、陕西省软科学学会常务理事。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、军民科技融合、风险投资等方向研究。参与国家自然基金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军委科技委项目8项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、省部级基金项目1项,厅局级基金项目2项。在《科研管理》、《中国管理科学》等国家自然基金委30种重要期刊和其他CSSCI检索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,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励二、三等奖各1项,厅局级科学技术一等奖、二等奖、三等奖各1项。

教育经历

2010.03-2015.11,西安理工大学,经济与管理学院,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,博士研究生

2001.09-2004.04,西安理工大学,工商管理学院,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,硕士研究生

1996.09-2000.07,西安理工大学,工业外贸,本科

主讲课程

本科课程:《统计学》、《管理运筹学》

研究生课程:《应用统计学》、《管理统计学》

研究领域

技术创新管理、军民科技融合、风险投资

工作经历

2004.04至今,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,教授,硕士生导师

2018.09-2019.0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,访学

境外研究经历

2019.11-2020.10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,访学

主要学术任职

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孵化与创新生态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

陕西省软科学学会常务理事

荣誉奖励

2019年,“风险投资机构网络能力对投资绩效的影响:网络嵌入的调节作用研究”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(排名第一)

2018年,“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创新性质研究”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(排名第二)

2015年,“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策略研究”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(排名第三)

2016年,“基于竞争优势动态演化的陕西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研究”获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(排名第三)

科研项目

[1]国家社科基金项目(18BGL030),军民科技融合网络的创新催化机制研究,2018.08-2020.12,20万,负责人

[2]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(17XJC630010),网络闭合、关系嵌入、知识异质的交互效应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,8万,2017.07-2020.06,负责人

[3]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软科学项目(201805072RK3SF6-11),西安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创新催化作用机理及对策研究,2018.06-2020.06,5万元,负责人

[4]陕西省教育厅项目(15JK1360),联合风险投资伙伴的选择:资源互补性、累积性与相似性匹配的比较研究,2015.06-2016.12,1万元,负责人

[5]陕西省社科基金(09E015),陕西软件外包产业中知识转移机制及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,2009.09-2011.09,0.6万元,负责人

[6]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(71772145),创新的价值捕捉机制研究:产业链上的价值迁移的视角,2018.01-2021.12,48万元,参与人

[7]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71572146),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形成机理及对投资绩效的影响研究,2016.01-2019.12,45万元,参与人

[8]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71172201),网络位置与网络能力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绩效的影响研究,2012.01-2015.12,42万元,参与人

[9]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71072158),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创新性质研究:知识结构的视角,2010/1-2013/12,28万元,参与人

[10]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70772072),公司间知识转移与产业链解构互动关系及相应的创新机制研究,2008.01-2010.12,16万元,参与人

[11]国家社科基金项目(19BGL027),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机制研究, ,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,2019.07-2021.12,20万,参与人

[12]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军工融合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核心军工企业影响力研究(13XJY004),2013.06/2017.11,16万元,参与人

[13]军委科技委项目(17ZLXDZL08220601),科研生产领域军民融合中的风险管控机制研究,2017.10-2028.10,30万,参与人

[14]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(2018JM7004),产业链攀升中创新的双重属性及其机制研究,2018.07-2019.12,3万元,参与人

[15]陕西省社科联项目(2017Z142),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样本与路径选择研究,2017.10-2018.08,2万元,参与人

[16]陕西省社科基金(2016D028),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陕西经济增长质量和提升路径研究,2016.10-2018.10,2万元,参与人

[17]陕西省软科学重点项目(2011KRZ08),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策略研究,2011.03-2012.07,10万元,参与人

[18]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(18JT005),省属高校在军民融合战略中的定位及其驱动机制研究,2018.8-2020.12,3万元,参与人

[19]西安市科协项目(201908),破解西安军民融合体制机制障碍与政策创新研究,2019.05-2019.11,3万元,参与人

[20]西安市科协项目(201702B),西安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,2017.05-2017.11,2万元,参与人

[21]西安市社科基金(19J125),西安市“民参军”企业科研生产领域风险敞口管控研究,2019.05-2019.11,0.5万元,参与人

论文著作

专著

[1]王育晓.风险投资机构网络能力对投资绩效的影响:网络嵌入的调节作用研究[M].北京:经济管理出版社,2018

论文

[1]王育晓.网络嵌入对风险投资机构网络能力与退出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[J].软科学,2018,32(11):29-33.(CSSCI)

[2]王育晓,张明亲,付 睿.心理契约,合作满意度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稳定性[J].西部论坛,2018,28(3):116-124.(CSSCI)

[3]王育晓,张明亲,邵亚虹.嵌入性视角下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研究[J].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8,35(9):123-130.(CSSCI)

[4]王育晓,张 晨,王 曦.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能力与投资绩效——网络位置与关系强度的交互作用[J].现代财经,2018,38(2):91-101.(CSSCI)

[5]王育晓,党兴华,张 晨,王 曦,罗 吉.基于扎根理论的风险投资机构网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[J].软科学,2017(10):125-129.(CSSCI)

[6]王育晓,党兴华,王 曦,罗 吉,史永立.联合投资伙伴选择:资源“累积性”还是“相似性”匹配?[J].科研管理,2015,36(8):144-151.(CSSCI,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部30种权威期刊)

[7]王育晓,党兴华,张 晨,王 曦.风险投资机构知识多样化与退出绩效:投资阶段的调节作用[J].财经论丛,2015,202(12):32-40.(CSSCI)

[8]王育晓,杨贵霞,王 曦.风险投资机构网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[J].商业研究, 2015, 59(7): 150-157.(CSSCI)

[9]王育晓,王 曦.风险投资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研究[J].科技管理研究,2013, 33(19):201-204.(CSSCI)

[10]王育晓,杨敏利.终极所有权结构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[J].统计与决策,2012, (016):162-165.(CSSCI)

[11]罗 吉,党兴华,王育晓.网络位置、网络能力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绩效:一个交互效应模型[J].管理评论,2016,28(9):83-97.(CSSCI,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部30种权威期刊)

[12]党兴华,胡玉杰,王育晓.基于扎根理论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形成影响因素研究[J].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6,33(19):14-20.(CSSCI)

[13]王 曦,党兴华,王育晓,王可.风险投资机构网络位置对投资绩效影响的差异——专业化程度的调节作用[J].华东经济管理,2015,29(2):97-104.(CSSCI)

[14]党兴华,张 晨,王育晓.风险投资机构专业化与投资绩效--来自中国风险投资业的经验证据[J].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4(12):7-11.(CSSCI)

[15]罗 吉,党兴华,王育晓.主风险投资机构声誉与联合投资形成的关系——来自中国风险资本市场的证据[J].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4,31(24):18-24.(CSSCI)

[16]Dang Xing-hua,Wang Yu-xiao, Yang Min-li. The Impact of Separation of Ultimate Control Rights and Cash Flow Rights on Debt Financing Cost[C].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,2012, (9): 1308-1313(EI检索).